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網上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17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是做好網上新聞輿論工作的關鍵所在。
第一,做大做強網上正面宣傳。能否做大做強網上正面宣傳,事關“建設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團結、凝聚億萬網民,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網上宣傳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把握好時度效,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更好凝聚社會共識,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習近平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 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 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人民日報》2018年4月22日。]
一段時間以來,主流媒體在重大主題網絡宣傳、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方面努力尋求新突破。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中,新華社推出“點贊十九大,中國強起來”系列互動報道產品,10天內網民參與人次超過5億,總頁面瀏覽量超過30億次,創造了媒體互動報道新紀錄。這一系列創新產品拉近了黨代會與網民的距離,主導和引領了新媒體輿論場,大大激發了網上正能量。此類案例還有很多。在互聯網時代,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創新報道手法,深入基層了解百姓的喜怒哀樂,努力打造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叫好又叫座的網絡新聞作品。
第二,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作用。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必須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既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又正確引導輿論、反映社情民意,激濁揚清、明辨是非,讓主旋律和正能量占據網上主導地位。
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作用,要著力提高政治素養、理論素養、媒介素養,提升開展網上輿論引導的能力和水平。要完善網上輿情發現、研判、處置、回應機制,做到網上輿論熱點在哪里,輿論引導就跟進到哪里。對重大突發事件和網絡輿情熱點,要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遏制網絡謠言傳播,占領網上輿論主陣地。要著眼于團結和爭取大多數,有理有利有節開展輿論斗爭。“要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嚴密防范和抑制網上攻擊滲透行為,組織力量對錯誤思想觀點進行批駁。”[《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83—84頁。]與此同時,還要強化互聯網監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形成良好網上輿論氛圍,不是說只能有一個聲音、一個調子”,“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7頁。]
第三,培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這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一環,是對人民負責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誰都不愿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間。”[《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6頁。]要正本清源做好網上新聞輿論工作,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溫潤社會。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分發揮互聯網傳播平臺優勢,讓中國和海外受眾了解中國文化,推動網絡文化繁榮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新聞媒體作為網絡文化產品的重要提供者,要適應人民群眾對網上新聞信息日益增長的需求,創新工作理念和內容生產傳播方式,不斷推出導向正確、格調高雅、形式多樣、貼近受眾的新聞信息產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央電視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啟迪人、引領人、鼓舞人,開播3個月新媒體視頻播放總量達9.7億次,音頻收聽突破4.25億次,體現網民搜索熱度的微信指數最高達2400萬,形成現象級傳播效果。
第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6頁。]“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大家都應該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務。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4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就要壓實互聯網企業的主體責任,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臺。要加強互聯網行業自律,調動網民積極性,動員各方面力量參與治理。要依法加強網絡社會治理,加強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日漸清朗起來。與此同時,還要理直氣壯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網絡安全,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的格局,共筑網絡安全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