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告别苏炳添,记者问了什么?

2025-11-21 15:02:12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昨晚,备受关注的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率队收获第4名,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广东省南方都市报多路记者在现场采访并记录这一时刻,他们向“我在现场”来稿,讲述经历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告别苏炳添,记者问了什么?

  本文作者:徐杰 杨苓妍

  苏炳添把告别赛放在了家乡广东的十五运赛场,点燃了大湾区乃至全国粉丝的热情。11月20日,广东奥体中心座无虚席,更有无数观众在屏幕前关注着这位“亚洲飞人”的告别战。我们多路记者在现场直击,抢抓最佳角度,记录这一难忘时刻,以及体育精神如何点燃全民热情。

  (一)

  久坐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媒体区域,能感到些许凉意。但这股冷迅速被看台上涌动的人潮与声浪驱散。

  赛场安检口,看比赛的市民明显比前几天多得多,许多是为了苏炳添而来。

  11月20日上午,十五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预赛,“苏炳添会不会上场”就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广东队小将陈嘉浩在赛后向我们透露:赛前临时接到通知,他接替肌肉不适的苏炳添跑了预赛第一棒,好在广东队有惊无险晋级决赛。

  我们上午就在赛场踩点,全运会的采访现场总有一种“山雨欲来”的紧绷感: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行色匆匆,运动员在赛后必经的“混合采访区”总是排着长龙,各家媒体都在争抢有限位置。混采区外是运动员们的比拼,混采区内则是记者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

  今天,所有的目光都注定聚焦于一人。

  当一身黑衣的苏炳添出现在热身场地,悬念揭晓。36岁的苏炳添,站上了他职业生涯的谢幕舞台。这一次,我们准备的不仅仅是一次采访,更像是一场约好的告别仪式。

  (二)

  晚上8点多,当广东队及苏炳添的名字响起,现场顿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那一刻,胜负早已无关紧要,观众们奔赴于此,也绝不仅是为了一场比赛。

  离决赛开始还有5分钟,苏炳添第一个走上跑道,调整起跑器。随后,他尝试着起跑,神情严肃。

  我们分头行动。比赛尚未开始,后方同事便提醒我:立即从看台赶往混合采访区,以免抢不到采访位置。我一路疾行,赶到时才发现那里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

  在老记者眼中,混合采访区就是一条狭窄的“媒体战壕”,一片由镜头与麦克风组成的“钢铁丛林”。我们潜伏于此,只为等待新闻主角的出现。同行们个个神经紧绷,手持设备,一面直播,一面紧盯屏幕上的赛况,不敢有丝毫松懈。

  另一路的同事架好了机器,将镜头对准这道“粉色闪电”。准备、枪响、起跑、交棒,我们记录下了苏炳添在跑道上“讲不出再见”的身影。

  “广东队是第四!”比赛结果公布了,有人低声叹息,有人快速记录。而记者们内心的无声竞赛已然开始:怎样才能让他回答我们的问题?

苏炳添赛后向观众致意。南方都市报记者 徐杰 摄

  (三)

  终于,苏炳添现身混采区,媒体区一片沸腾。同行们争相往前递麦牌和话筒。我们好不容易才在人群中挤出一条缝隙,将麦牌艰难地递到他面前,想要喊出“你对中国短跑再战奥运有什么期待”,却发现声音再大也无济于事:现场人声鼎沸,每个人都声嘶力竭喊着提问。

  要采访到他并非易事。东京奥运会时,我们曾策划过一个名为“东京奥运广东人”的专题,但出于专注备赛等原因,他没有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通过采访他的教练宁德宝等人完成了报道。时隔多年,交接完最后一棒的苏炳添,终于站在我们面前。

  他比我们淡定,对大家说:“我希望这个跑道能够留给更多年轻人。”

  采访结束后,我们讨论了刚刚的经历:面对一位体育巨星,捕捉他的精彩表现,固然需要专业的摄影技巧和对赛场的敏锐观察力,但抓住他的思考内核,则需要记者更深层的叙事巧思。

  很多同行可能和我们一样,没有在拥挤的混采区里问出自己的问题,或是抢到跑道边的最佳拍摄位,但通过我们的镜头和笔,苏炳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现场观众的热情呼喊,已经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 张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