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报业君继续刊发上报人应组委会邀请,登上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论坛所作的发言分享。
11月13日,上报集团副社长杨健在国际传播分论坛上以《 立足上海,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题,澎湃新闻CTO、派生万物智能技术有限公司CEO孙挥在技术应用分论坛上以《坚持内容原创和技术引领双轮驱动》为题作分享,分别从集团集聚国传资源创新探索中国故事“破圈出海”、在系统性变革中重构以AI为核的智媒生产驱动路径等方面,以亲身实践感受,分享交流上报集团全力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努力与成效。
>>上报集团副社长杨健在国际传播分论坛上发言<<
立足上海,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受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同志委托,我向大家简要报告上报集团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主要是三方面体会:
一、找准定位,做最合拍的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国家的“大外宣”格局中,地方媒体该如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认为:
一是要紧扣时代主题、服务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要求:聚焦“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上海的国际传播,也应当从一个个具体场景切入,通过向国际社会传播“上海精彩”来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二是要依托城市禀赋、融入城市发展。
上海外资外企总部集聚,在沪定居工作、来沪旅游经商外国人数量庞大,各类国际性会展、演出、活动几乎全年无休。可以说,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老外来到中国的入口、中外交流互鉴的接口,这是我们从事国际传播最为有利的条件。因此,上报集团国传中心的工作主线,就是构建“两头发力”的对外传播体系,一方面深耕在地传播,服务在沪、来沪外籍人士,做好“家门口的外宣”;一方面拓展海外传播,放大“中国叙事”在国际舆论场的声量。
二、重点突破,做最有效的事
国际传播不能自娱自乐,要以效果论英雄,就得在内容、渠道、品牌、运营上下功夫,实实在在地提升海外传播能级。
——做强矩阵。
打造定位清晰、具备用户黏性的立体化海外传播阵地,目前集团旗下“6个第一”国传矩阵雏形初现、协同发力。
第一份地方性英文日报Shanghai Daily聚焦在沪生活工作的外籍人士及入境游客,打造“家门口外宣的第一平台”;Sixth Tone(第六声)聚焦日常生活中的“小而美”,打造“中国普通百姓故事的第一出口”;City News Service一站式对外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成为“外籍人士服务第一选择”;IP SHANGHAI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致力于成为“城市视觉形象第一橱窗”;“澎湃明查”致力于迈入“国际事实核查第一梯队”;新民晚报海外版致力于成为“链接海外华人华侨的第一桥梁”。集团旗下媒体、融媒工作室等拥有脸书、油管、X、INS、TikTok等海外主要社交平台账号73个,10万以上粉丝账号有19个,粉丝总数超过1170万。

——做大IP。
以“融媒工作室”建设为突破口,创新组织形态,让每一个生产单元迸发活力,在不同垂类领域差异化发展,打响自己的品牌。
集团打造逾250个垂直类工作室,重点赋能42个,如国传领域上海日报新西兰籍专家安柏然的Andy工作室,主打“外媒看中国”特色内容,X平台粉丝超过17万,油管粉丝超过10万,全平台粉丝数已超340万,近期重点策划的《西藏七日》系列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次。

——做精产品。
坚持内容为王,全力打响内容创新攻坚战。
要有能引发跨国界跨文化共鸣的爆款,《上海·焕新》系列视频通过小切口展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上海样本,海外播放量达2000万次,《北外滩》单集播放量达453万次;要有能破解东西方“信息逆差”的有效输出,2024年,第六声报道被外媒转引超万次,2025年上半年,澎湃新闻内容被西方主流媒体与智库转引达2.71万次,比去年同期提升37%。

——做实项目。
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国际传播提质增效,集团连续两年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评出国传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实施。
最具代表性的《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活动,以水为媒,促进世界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去年首季巴黎场活动,线上线下、海内海外累计传播量超1亿次。今年第二季举办“6天6场”伦敦场系列活动,海内外媒体报道量近1400篇次,总曝光量超2.5亿次。“奔流”活动促成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GBD与静安苏河湾功能区结缘,静安CBD将加入GBD,与来自欧美亚非的十余个顶级商务区深化交流与合作。实践证明,媒体功能不仅只是宣传报道,更是能通过协调配置各方资源,为城市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作出特殊贡献。
三、强基赋能,做最扎实的事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在细微处下功夫,把基础性工作做实,实现系统集成的最大效应。
——技术赋能,激活生产力。
主力军不能赤手空拳奔向主战场,要用最新技术武装我们的战士。
集团努力培育“媒体新质生产力”,集约化建设技术基座,服务转型需求,助力创意落地。“融媒创新空间”提供适应互联网环境下视听内容生产的场景应用,2025年1至9月累计使用次数已达1092次,总使用时长突破2044小时,使用总量是去年的2.5倍。Andy、Alex等国传工作室,都是“融媒创新空间”的常客。上报AI超级平台形成全链条全环节跨场景AI赋能效应,包括集团外宣媒体记者在内,已有1733名用户,6个月内调用超2.9万次,生成AI画作1.5万张、AI视频4000条。

——科学评价,用好“指挥棒”。
打造覆盖全媒体全平台全端口全形态的科学评价数据平台,重构以数据为重要依据的绩效考核体系。
集团数据平台采集和分析范围涵盖脸书、油管、X、INS、Scooper等境外社交平台,为国传内容生产、运营决策、绩效考核提供量化参考。强化激励引领,以“好机制”催生“好内容”。今年5月起,集团组织开展“四好作品”评选,在中宣部“三好作品”类目基础上,我们增设了一项“好国传作品”,参评的重要指标是自有账号在海外平台上的传播数据。迄今评出上报好国传作品6件,海外平台传播量总计近600万次,其中单件作品最高为150万次。

——投资于人,强化实战力。
集团始终把人才视作推进变革的“第一资源”。
2024年,集团创新推出“国传人才训练营”,以“训战结合”模式强化实战能力,配套海外传播平台资源扶持,鼓励学员主动进入国际舆论场有效发声。今年,第二期“国传人才训练营”进一步深度参与集团国传重点项目,在“世界市长对话”等一些重要活动中,国传营营员以个人融媒Vlog形式进行创作,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灵动、鲜活的传播。

——协同联动,打通内外宣。
系统效能提升,需要打破壁垒,以更扁平化的组织方式,实现资源最大化、效益最大化。
集团于去年7月制定并启动内外宣媒体国传内容协同机制,由国传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内宣媒体负责供稿,外宣媒体负责转译及出海落地,让更多具备国际传播潜力的内宣内容能被海外受众看到。如第六声转译新民晚报图文特稿《上海“函人”》,讲述“函人堂”创始人陈斐孺“复活”中国传奇甲胄的故事,在META、X、Ins总播放量超过22万次。

——内容共创,扩容“朋友圈”。
上海今年出台了“沪九条”,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我们在国传领域也积极探索深化内容供给侧改革,吸纳海内外多元主体加入创作,构建“人人外宣”的崭新格局。
上海日报的Spark计划经过一年半的运营,培育出活跃的创作者生态,汇聚来自全球28个国家的67位外籍创作者,覆盖海内外受众超620万(海外比例接近一半),社交账号238个,构建了高质量、广覆盖的内容传播矩阵。IP SHANGHAI海外账号运营的群组“行摄上海Capture Shanghai”,致力于记录上海美丽瞬间,通过镜头展现其独特的文化和魅力,成员超过6万人,成为全球影像创作者印刻上海、传播上海的新阵地。

今年以来,我们日益真切地感受到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硬实力的显著提升,给了我们做好国际传播的机遇和底气,也让我们有了更紧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报集团将坚定推进系统性变革,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级,为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软实力贡献媒体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