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三蹦子”出海的启示 | 参评项目 | 评论 (报纸) | ||||||||||||
字数/时长 | 1105 字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汪曼莉 | 编辑 | 程伟 | ||||||||||||
原创单位 | 陕西日报社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陕西日报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经济7版 | 刊播日期 | 2024-04-29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2024年年初我国电动三轮摩托车“三蹦子”在国外爆火。作为党报评论员,作者以其职业敏感认识到这一现象背后是开放的大势,是变局中开新局、危机中育新机,故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观点,撰写评论。 文章对“三蹦子”爆火进行了深入分析,但笔者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而是结合陕西一季度出口数据,针对性提出问题:陕西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随着中国与中亚合作的逐步深入,面对更大规模、更多类别的市场需求,一些看似低端的产品如何在国际市场找到赛道?传统产业该怎样敏锐捕捉需求发现新机遇?很有问题针对性和现实迫切性,并通过“低端产业≠落后产业”的辩证思考,呼应中央政策,随后提出观点。全文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语言风格鲜活生动。 | ||||||||||||||
社会效果 | 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疲软的背景下,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制造能实现多维度突围,广泛受到海外市场青睐,值得关注。“三蹦子”的出海只是其一,但因其成了“网红”,对此展开评论分析,有助于让受众更清醒地认识当前的经济环境,扭转“低端=落后”的刻板印象,激活产业信心,在增强信心的同时也深思自身的创新发展。同时纠正片面发展观,针对部分地区“唯高科技论”的产业升级倾向,提出“传统产业+需求创新”的差异化路径。此外将乡村常见的运输工具与国际化叙事结合,触动县域受众情感,也使政策传播更接地气。文章在网端首发,注重时效性,点击量快速突破1.5万,后在经济版重要位置刊发,实现了较好的融合传播效果。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文章以“三蹦子”海外走红这一微观现象为切口,敏锐捕捉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宏观命题,体现“小故事折射大时代”。选题既贴合“一带一路”“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战略背景,又具有民生贴近性,且聚焦传统低端产业国际突围,为观察中国制造出海提供了新视角。 文章破除“低端即淘汰”的认知误区,结合陕西外贸数据提出针对性思考,体现经济评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导向,超越一般现象评述,是一篇兼具新闻性、思想性与可读性的优秀经济评论。 | ||||||||||||||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稿
作品标题:“三蹦子”出海的启示
国产“三蹦子”——电动三轮摩托车,这个春天在国外爆火了起来。
据媒体报道,如今的“三蹦子”已经成为外贸领域的热词,其不但销量猛增,而且“身价”更是“要上天”,在国外购物平台亚马逊上售价5000美元至1.2万美元不等,着实让人倍感“今非昔比”。据称,因国外订单猛增,厂家正在设计英文版“倒车,请注意”。不久后,这个操着国人熟悉口音的“倒车,请注意”的国产小三轮,要开始飙英文了。
在国内司空见惯、平平无奇的小三轮在国外实现华丽转身,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然而细细想来,其走红也在情理之中。“三蹦子”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价格便宜且耐用,既可载人又可载物,适合在乡村道路上行驶,被称为“县域神车”。这样一款身材小巧、灵活实用还结实抗“造”的多功能车,也能充分满足国外用户日常采买和出行需求,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欧美国家农村,更是一件搬运“利器”。有外贸行业人士表示,中国的电动三轮摩托车可以胜任美国农场的小件搬运和内部货物运输等工作,其价格仅为美国同类运输工具的15%左右。你说,这么高性价比的“三蹦子”,它能不香吗?
“三蹦子”在国内畅行多年又突突向前远赴重洋,在海外成为香饽饽,不是偶然,也绝非意外。从拓展海外市场的角度来看,企业产品积极“走出去”,需要的正是这种及时发现、精准对接海外市场需求,并进行营销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的“出奇制胜”。一旦市场需求被挖掘、消费潜力被激发,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格局中就打开了新的天地、开辟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去年,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召开,中国同中亚在新起点上合作不断走深走实。这一背景下,意味着有更大规模、更多类别的市场需求。再看陕西今年一季度的出口数据,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3.8%,汽车出口增长1.6倍,“新三样”出口额增长15.8%。几项数据亮眼的同时,我们也该反思,在面对更多更大的市场需求时,作为中国向西开放重要基地的陕西,该如何抢抓机遇让更多陕西制造“走出去”?一些看似低端的产品、趋近市场饱和的传统产业该如何进行技术、产品结构、服务等方面的升级,在国际市场找到赛道?传统产业企业、“低端产业”企业又该怎样求新求变,敏锐捕捉需求、深入开拓市场,在“一带一路”、全球市场发现新机遇、赢得新优势?
去年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当前,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产品在国外走俏、厂家在海外设厂,“三蹦子”以它的出海方式告诉我们,“低端产业”不是没有出路,传统产业不是没有未来,当我们换个思路和角度,瞄准国外市场的空白,既看得准,也抓得住,再加上创新投入等多方面的加持,一样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