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哈工大“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 | 参评项目 | 消息 (报纸) | |||||||||||||||||
字数/时长 | 997 字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赵一诺 | 编辑 | 郭涛、史向阳 | |||||||||||||||||
原创单位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黑龙江日报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黑龙江日报一版 | 刊播日期 | 2024-02-28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作品聚焦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记者长期跟踪“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地面空间站”)项目,敏锐捕捉其通过国家验收的关键节点。采编团队深入验收会现场,对话哈工大校长、项目负责人及院士团队,围绕“国际领先指标—服务重大任务—破解卡脖子难题”递进逻辑,系统揭示装置的科技突破与战略意义。通过生动比喻将复杂参数转化为大众语言,使报道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结构上层层递进,凸显其对构建“天地一体化研究体系”、服务航天强国建设的核心价值,展现了主流媒体报道的专业性与传播力。 | |||||||||||||||||||
社会效果 | 该作品通过黑龙江日报融媒体矩阵等平台多元传播,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引发公众对航天科技的高度关注,成为科技交流的“催化剂”。装置运行一年来,吸引国际科研团队源源不断来哈访问交流。“地面空间站”以“国之重器”为符号,展现了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获得学界与公众的双重认可,有力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与航天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这是一篇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报纸消息。选题重大且时效性强,第一时间传递了我国航天领域里程碑式进展,展现了“大科学装置”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紧密呼应“科技自立自强”时代命题。专业性与传播性兼具,通过院士解读、数据佐证提升专业深度,以“地面空间站”等生动表述突破科技报道壁垒,实现“硬新闻软着陆”。战略价值与社会影响显著,报道不仅记录了科技成果,更揭示了其推动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的长远意义,为科技强国战略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本。综上所述,本作品在选题、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表现出色,特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 | |||||||||||||||||||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稿
作品标题:哈工大“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
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哈尔滨组织召开“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以下简称“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验收会,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以苏州实验室主任徐南平院士、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任中保、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芦玉春为联合主任的国家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突破了空间环境模拟及其与物质作用领域的系列关键技术,项目总体建设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装置运行成效突出,科技与社会效益显著,同意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被称为“地面空间站”,是“十二五”时期开始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它可以模拟真空、高低温、带电粒子、电磁辐射、空间粉尘、等离子体、弱磁场、中性气体、微重力等9大类空间环境因素,旨在聚焦航天领域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构建空间综合环境与航天器、生命体和等离子体作用科学领域的大型研究基地。
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各系统已全部投入试运行和开放共享,服务了国内外多家用户单位,支撑了我国多款宇航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任务的实施,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装置的建成为构建形成我国地面物理模拟、在轨实验验证和数值模拟仿真三位一体的天地一体化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体系提供了核心平台,为揭示空间环境下物质结构演化规律和耦合效应的物理本质,服务我国航天器在轨可靠服役、人类长时空间驻留、深空探测和商业航天发展等国家重大空间活动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和条件支撑,将有力促进我国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水平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工大校长韩杰才表示,该装置对我国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技术体系构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端人才的培育与集聚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不断优化装置技术指标,持续提高装置科学水平,并依托该装置有组织推进科学研究和发现探索,努力揭示更多深层次科学规律,加速形成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培养更多世界一流科技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空间科学和航天科技的“卡脖子”问题,为我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重大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