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代表作作品內容
?
|
上半年代表作標題 |
《國家記憶》上半年代表作《一九五八炮擊金門?于無聲處》 |
|
上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
? 電視新聞專欄《國家記憶》上半年代表作文稿 《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于無聲處》
【導視】 60多年前,一場炮戰,在臺灣海峽驟然打響。一次炮擊作戰,如何成為世人矚目的政治博弈和外交斗爭。 “毛主席講,這一下子把美國的底摸到了” 金門,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島,又為何牽動著北京、華盛頓的神經。 “美國為了他自己的利益,為了第一島鏈”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一場炮戰因何成為毛澤東軍事生涯的絕妙之筆。 “我們愿意打就打,愿意怎么打就怎么打” “說是我指揮,實際上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 重現60多年前那場舉世震驚的炮戰,昭示祖國統一的歷史必然。 “毛澤東和蔣介石,后來在維護一個中國這個問題上,心有靈犀的” 敬請收看《國家記憶》。
【解說】 福建省廈門市,位于中國東南沿海。作為一個獨具魅力的海濱城市,廈門正以其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和美不勝收的海島風光吸引著八方來客。然而,在60多年前的1958年7月26日,這里正在進行著一場驚心動魄的軍事行動。這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炮兵部隊依照作戰部署,已經全部進入陣地,炮口直指對岸的金門。負責前線指揮的是時任福建省委書記兼福州軍區政委的葉飛。
【解說】 1949年毛澤東將金門登陸戰的指揮權交給了葉飛,然而,金門登陸戰的失利讓葉飛久久不能釋懷。9年后,毛澤東再一次將炮擊金門的前線指揮權交到了葉飛的手中,這一次,葉飛是志在必得。
【解說】 然而,就在葉飛與前線將士全部就位,只待北京一聲令下的時候,遠在北京中南海里的毛澤東卻遲遲沒有下達開炮的命令,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解說】 7月26日晚上,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彭德懷、黃克誠、劉亞樓和蕭勁光,就福建前線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解說】 第二天一早,毛澤東給彭德懷和黃克誠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中東解決,要有時間,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暫時不打,總有打之一日。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個原則,必須堅持。
【解說】 毛澤東的謹慎不無道理,自美國在中東挑起戰爭,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早已群情憤慨。雖然1958年7月18日,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以實際行動牽制美國,支援中東國家,懲戒國民黨軍隊。但此時,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和前線部隊的備戰狀況,卻讓毛澤東作出了暫緩 炮擊的決定。
【采訪】楊貴華: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所所長 毛澤東為什么要推遲呢,7月下旬之后,中東的局勢,它有所緩和,美英這時候就醞釀著如何撤軍問題。第二個,我們這時候空軍還沒有轉場,那么南下北上支援的艦艇還沒有到位,推遲炮擊對我們比較有利,各方面更有把握。
【解說】 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也在不斷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自1955年3月《美臺共同防御條約》正式生效后,美國不斷加大對臺灣的軍事援助力度。到1958年,僅各型號戰機就援助了1117架。不僅如此,美國還派遣“斗牛士”導彈部隊進駐臺灣。這種最大射程超過1000公里,可攜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對大陸造成了巨大威脅。
【采訪】楊貴華: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所所長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件,必然引起強烈的反應,因為當時中國和蘇聯,當時還是比較友好時期,那么社會主義陣營,也只有蘇聯有核武器和導彈。
【解說】 就在臺海局勢劍拔弩張,戰云密布的緊張時刻,1958年7月31日,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來到北京,與毛澤東進行秘密會談。然而,在與赫魯曉夫的交談中,毛澤東只字未提與臺灣相關的任何軍事計劃。
【解說】 在毛澤東看來,金門、馬祖是中國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
【解說】 在會談的最后一天,毛澤東提出,雙方就會談發表一個公報。1958年8月4日,《人民日報》刊載了《毛澤東和赫魯曉夫會談公報》。公報顯示,中蘇雙方對于反對侵略和維護和平所應采取的措施達成了完全一致的協議。
【解說】 對于這份中蘇公報,最為關心的無疑是美國人和蔣介石。在解密的《美國對外關系檔案》的相關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1958年8月4日,也就是中蘇公報發表的當天,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就表達了自己的嚴重關切,甚至確信解放軍已經具備了進攻臺灣的能力。
【解說】 比美國人更關切的則是蔣介石。8月4日,臺北陽明山,蔣介石召集緊急會議。多數發言者認為,赫魯曉夫此行是勸告毛澤東暫時按兵不動,但臺灣“國防部長”俞大維卻認為解放軍將在三星期之內進攻,還提供了親自偵察的第一手情報。
【采訪】李功勤:臺灣世新大學教授 他就坐雙座的偵察機,由駕駛員在前面,他在后面拿著望遠鏡,他來觀察,他要觀察什么?他飛到大陸沿海,他觀察所有大陸沿海的炮兵陣地,他跟蔣介石匯報,那就是共軍已經完成作戰準備。
【解說】 出生于湖南長沙的俞大維,是蔣介石在臺灣的得力干將,作為臺灣“國防部長”,他常常親赴前線,平均兩周就要去一次金門。
【解說】 此時,俞大維作出金門、馬祖危在旦夕的判斷,令蔣介石一言不發,面色凝肅。
【采訪】邵銘煌:臺灣政治大學教授 (蔣介石)日記里面就寫了,他就確定中共在得到赫魯曉夫的,等于一種幫助或者背后的一種支持。他判斷中共對臺灣的攻擊行動在即了,也就是不遠了,這是8月6號(日記里)寫的。
【解說】 同樣,在《艾森豪威爾回憶錄》里也記載了,正是在8月6日這一天,艾森豪威爾得到確切情報,中共想對沿海島嶼再次發起攻擊。這個消息讓美國人和蔣介石立刻警覺起來。
【采訪】 陳紅民: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到8月6號的時候,臺灣的“國防部”就下緊急戒嚴令,就是命令所有的軍官都不可以再休假了。就是進入戰備狀態。
【解說】 預感到危機的蔣介石坐立不安,他令蔣經國視察馬祖、金門防務之后,又親自于8月18日清晨前往兩地視察。
【解說】 冥冥之中,毛澤東與蔣介石這兩位畢生的對手有著驚人的默契。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經濟工作會議,毛澤東于8月18日再一次提出炮擊金門,并且提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方針。此時的毛澤東對于炮擊金門,又有了新的考慮。早在4年前,美國同臺灣簽訂了《美臺共同防御條約》,但美臺雙方在金門、馬祖的協防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曾經駐守小金門的臺灣行政機構原負責人郝柏村仍然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采訪】郝柏村:臺灣地區行政機構原負責人 這個《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它只共同防衛臺灣、澎湖,不包括金馬外島的。但是金馬外島如果發生戰爭,美國人援助不援助呢?美國總統臨時決定,條(約)上沒有規定。
【解說】 因此,毛澤東計劃以炮擊金門的行動,對美國在金門、馬祖的態度上進行戰略偵察。
【解說】 至此,金門同時聚焦了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位老對手的目光,這個彈丸小島已經處在了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
【解說】 這時,就在金門的對岸,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正在加緊備戰。自7月下旬,解放軍空軍部隊陸續進入福建,擊落、擊傷國民黨空軍戰機近10架,逐步確立了空中優勢。同時,地面部隊也在晝夜不歇地搶修工事。
【采訪】趙樹和: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39團8連指導員 這個搶修工事,就是個搶,你能夠搶得多快就多快。那真是疲勞啊,把飯送上來以后,大家都自己到那兒吃,吃著吃著怎么一點聲音也沒有了,怎么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我打開手電筒看看,一個一個的這么端著碗,很多都是這樣,就站在那個地方,端著碗在那兒睡覺呢。
【解說】 直到60多年后的今天,人們依舊可以看到當年解放軍炮兵遺留下來的一些陣地。當時,解放軍地面炮兵已全部進入陣地。炮兵陣地從浯嶼島到大嶝、小嶝,再到泉州灣的圍頭,呈半圓形,大金門、小金門及其港口、海面都在解放軍數百門火炮的射程之內。
【解說】 然而,最為關鍵的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翠谷的位置卻遲遲無法確認。如今的翠谷,已是金門旅游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那么,60多年前,作為金門防御系統的指揮大腦,解放軍又是如何確定翠谷的位置呢?當時擔任福州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的石一宸,多年以后,再次來到了廈門前線指揮部所在地云頂巖,向我們講述了這一段難忘的經歷。
【采訪】石一宸: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副參謀長 情報部長王健行提供了一個線索,他說有在押的三個國民黨特務都在金門駐過防,其中有兩個人曾經進出過胡璉的指揮坑道。我說這個情況太好了,想辦法調來,調來我親自審問。
【解說】 經石一宸親自審問,特務交待了金門防衛司令部就在北太武山的反斜面,由主峰制高點沿西南約500米的位置就是金門防衛司令部的坑道口。
【解說】 對翠谷這一關鍵目標,解放軍前線炮兵共有6個炮營72門大炮對其瞄準。充滿戲劇性的是,8月20日黃昏,蔣介石正是在數十門大炮的瞄準之下,登上了金門北太武山的炮兵陣地,進行視察,他拿起了望遠鏡,瞄向了近在咫尺的大陸,沉默許久。
【解說】 巡視結束后,炮兵科班出身的蔣介石嚴厲訓話,北太武山谷地兩側建筑,空間太小,又過于密集,應將防衛司令部遷移,并鼓勵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牢守金門。
【解說】 幾乎在胡璉接受蔣介石訓話的同時,他的老對手,福建前線部隊指揮員葉飛接到了來自北京的緊急電話。
【采訪】葉飛:時任福建省委書記 福州軍區政委 要我到北戴河,馬上到北戴河,不是第二天,8月20日到北戴河。中央在開會,北戴河會議,我匯報,就是匯報這個炮戰準備怎么打法。
【解說】 8月21日下午3時,毛澤東接見葉飛,在座的還有國防部長彭德懷、總參作戰部部長王尚榮等人,葉飛將作戰地圖攤開,把戰備情況和作戰計劃,詳細匯報。
【解說】 就在葉飛匯報完畢后,毛澤東卻再一次謹慎了起來,并且向葉飛提出了一個問題。
【采訪】葉飛:時任福建省委書記 福州軍區政委 他就問,你這樣突然襲擊,用這么多的炮彈,那會不會打到美國人。我說那會打到美國人的,這是主席問的第一句話,第二句話就問,有沒有辦法不打到美國人,我說沒有辦法,主席就考慮了,差不多考慮了十幾分鐘,沒說什么。
【解說】 當天夜里,葉飛輾轉難眠,他起身掀開了窗簾,看到不遠處毛澤東的房間里仍然亮著燈火,久久未滅。第二天,毛澤東語氣堅定地對葉飛說,就按原計劃,8月23日炮擊金門。那么毛澤東為什么會選擇在8月23日向金門開炮呢?
【解說】 原來,8月22日這天,聯大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阿拉伯各國要求美國從中東撤軍的提案,這讓一直關注中東局勢的毛澤東有了新的思考。
【采訪】朱衛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 毛澤東的分析就是,一旦這個提案通過之后,那中東的局勢就會緩和下來,那我這時候去炮擊金門,可以讓國際社會的焦點、熱點都轉移到對臺海地區方面,以實際行動去聲援阿拉伯人民的反帝斗爭。
【解說】 很快,福建前線部隊收到了8月23日炮擊金門的作戰命令,開始緊急調動。幾百門大炮、幾千噸彈藥從待命位置進入發射陣地。但是,如此龐大密集的軍事調動,要想不被金門守軍發現,可謂困難重重,這該怎么辦呢?
【采訪】徐焰:國防大學教授 當時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比如說這個火炮調動,當然都是汽車牽引了,一般白天不行動,都是夜間行動,夜間行動,盡量要求不開車燈,那晚間你不開燈行駛,那有時候來講容易發生事故,怎么辦呢?幾十米放一個哨兵進行引導。
【解說】 前線將士正在加緊備戰,這時遠在北戴河的毛澤東卻作出了一個令葉飛意外的決定,要求他留在北戴河。一部專線電話被直接架到葉飛的房間里。福建前線大戰在即,毛澤東為何將主將留在遙遠的北戴河?葉飛又將如何指揮前線將士?
【采訪】葉飛:時任福建省委書記 福州軍區政委 廈門前線的指揮所跟我直接通話,我才轉報毛主席、彭老總。說是我指揮,實際上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
【解說】 毛澤東的這一決定,無異于親自接管了金門炮戰的指揮權。在他漫長而輝煌的軍事生涯中,這并不多見,足見此次炮擊金門的行動在毛澤東心中是何等重要。
【解說】 在毛澤東把前線部隊指揮員葉飛留在身邊之時,蔣介石則往金門增派了一名得力干將。臺灣“國防部長”俞大維于8月22日深夜趕往馬祖、金門。
【解說】 第二天,8月23日下午,俞大維一行來到金門島,路過古寧頭陣地時,他們在沙灘上席地而坐。俞大維甚至自信地說,如果解放軍再次攻島,金門守軍將再打一次古寧頭戰役。這時,金門防衛司令胡璉則忙著在翠谷水上餐廳為俞大維準備歡迎晚宴。誰都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逼近。
【解說】 1958年8月23日,這一天,遠在北戴河的毛澤東下令,下午五點半準時向金門開炮。這個關鍵的炮擊時間包含著多重考慮。此次作戰,解放軍的進攻方向由西向東,因此,下午五點半陽光西射,十分有利于解放軍炮兵瞄準射擊,而國民黨軍則處于逆光作戰的劣勢之中。除此之外,下午五點半也是金門守軍防備比較松懈的時候。
【采訪】徐焰:國防大學教授 五點鐘開飯,吃完飯之后,五點半之后,大家(金門守軍)都在外頭遛彎,散步。
【解說】 下午4點40分,總參作戰部部長王尚榮深感責任重大,再次給福建前指打電話。
【采訪】劉華: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軍副軍長 張翼翔副司令,他說你接受命令,軍委決定5點30分開炮,我說明白。 【解說】 此時,參加炮擊金門作戰的解放軍地面炮兵36個營,全部完成了射擊準備。海軍的6個海岸炮兵連和6個團又5個營的高射炮群,也全部進入陣地待命。
【采訪】劉華: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軍副軍長 只有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很緊張,我就叫作戰參謀趕快通知各個參謀就位。那個都是擺好了的,通信器材、電話機、報話機,都是擺好了的,就位,就位以后的話,馬上就通知各個區在5點25分以前,一定要全部射擊準備完成。 【解說】 解放軍前線陣地上,459門大炮高高昂起炮首,怒指前空,瞄向金門各個目標。炮擊金門作戰開始了倒計時。
【采訪】趙樹和: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39團8連指導員 炮彈已經裝上了,裝上了以后,副連長就要下令預備,副連長一下令預備,排長也下令預備,班長也下令預備。大家都把手舉起來,大家都把手這么舉起來,當手這么一放下(大炮)就響,大家的手都這么舉著。 【解說】 對于解放軍參戰部隊而言,這一刻是最漫長的等待。時任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的石一宸也在云頂巖指揮所焦急地等待,從云頂巖望去,前方的大、小金門清晰可見。
【采訪】石一宸: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副參謀長 到了五點鐘的時候,就來了一個一級戰備的命令,這個命令一句話,就是五點半開炮。但是在后面又有一句話,就是開炮的時間,必須有毛主席的命令你才能開炮。我就在這個指揮所里面具體指揮,我跟王尚榮直接聯系,王尚榮王部長他跟毛主席那里直接聯系,我就問,毛主席的命令來了沒有,他說沒有。他說老石啊,你不要急,我比你還急,咱們兩個人的電話機子,誰也別松手。命令沒來以前,我們兩個人,我聽到他在呼吸,他的呼吸聲音我聽到了,我呼吸的聲音呢,喘氣的聲音,大概他也聽到了,都很靜。 【解說】 在毛澤東下達最后的開炮命令之前,所有官兵都靜靜地守候在炮位上,陣地陷入了可怕的寂靜,空氣似乎已經凝固。 【解說】 不遠處的金門島上,翠谷的水上餐廳里卻是一片燈紅酒綠。胡璉為俞大維準備的歡迎晚宴即將開始。金門島上的守軍不知道,對岸解放軍的數百門大炮早已將金門牢牢鎖定,等待他們的將是數萬發炮彈的猛烈轟擊。
【解說】 此時此刻,臺灣海峽的風云,已經在金廈海域上空蓄積成一個巨大的風暴眼。作為這場風暴的中心,金廈兩地也將注定不再平靜。在這風云突變之中,它們將迎來怎樣的命運?兩岸關系又將走向何處?
|
?
?
中國新聞獎廣播電視新聞專欄代表作基本情況【下半年】
|
下半年代表作標題 |
《國家記憶》下半年代表作《香港生命線?三趟快車》 |
|
發表日期 |
2020-08-10? |
|
作品評介 |
為反映中央政府和內地同胞一如既往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關心香港同胞民生福祉、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決心和努力,讓更多人認識到香港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繁榮”道路越走越寬廣的不爭事實,紀錄片《香港生命線》聚焦民生吃喝用,首度全景式講述內地對香港的物資供應等內容。 |
|
采編過程 |
《香港生命線》采用“紀實拍攝”“人物訪談”“影像資料”“時代背景”等多個維度相結合形式,最大限度還原現場。為挖掘歷史細節,攝制組歷時半年多,在北京、武漢、上海、鄭州、長沙、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等地實地拍攝,采訪多位親歷者,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復原當時情景和現場。節目中沒有說教,而是著力用事實呈現內地人民和香港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 |
|
全媒體傳播實效 |
紀錄片《香港生命線》首播在全國累計到達超5324.1萬電視觀眾。其中,《香港生命線??三趟快車》收視表現最佳,全國市場收視率和市場份額分別達到0.614%和2.780%。在CCTV-??4晚黃金時段播出后,??在內地與香港引發熱議和好評,激發了大家的愛國熱情。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強國、廣電時評等媒體紛紛報道,認為“該片為大眾打開了一幅同胞患難與共的生動圖景。”“佐證祖國內地是香港繁榮發展的堅強后盾。”香港大公報、香港在線、香港商報等香港主流媒體也紛紛關注,節目開播報道在大公網獲得11日全站新聞點擊量、閱讀量均排名第一的好成績,在香港獲得廣泛的社會影響。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主席姜玉堆表示,這樣的節目讓更多香港同胞看到內地對香港的愛與付出,一定會增強國家歸屬感和民族凝聚力。 |
|
社會效果 |
新聞閱評第197期刊文稱,《香港生命線》揭秘香港與內地同發展共繁榮。新媒體端,“香港生命線”“周恩來的香港情結”等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3000萬,相關短視頻在紀錄中國docucn、微博紀錄片、香港商報網等抖音、快手賬號累計播放量270萬,并登上微博視頻熱搜榜第6名。 |
?
下半年代表作作品內容
|
下半年代表作標題 |
《國家記憶》下半年代表作《香港生命線?三趟快車》 |
|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
? 電視新聞專欄《國家記憶》下半年代表作文稿 《香港生命線 三趟快車》
【導視】 1949年10月,解放軍收復香港已是輕而易舉,卻為何在深圳河畔停下腳步? 急香港同胞所急,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作出哪些重要決策? 三趟快車、供水工程、核電、天然氣……祖國內地打造的“生命線”,如何奠定東方之珠的繁榮?敬請收看《國家記憶》。
【解說】 香港,點點流光,處處溢彩,有著“東方之珠”的美譽。 這里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全球矚目,中環金融街匆忙的身影,港交所變動的數字,夜間繁華的霓虹,無不講述著傳奇的財富神話。 五湖四海的美食,追逐著人們的腳步匯聚于此,喧囂人間,市井生活,這是魅力香港的另外一個側面。 放眼全球,香港同樣以方便宜居的現代化大都市而聞名世界。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之一,她每天都吞吐著巨量的基礎物資。 水,電,糧食、蔬菜這些規模驚人的資源,每天都源源不斷從內地運送而來,它們隱于街巷之中,卻一刻也不曾離開。
【解說】 清晨,深圳的蔬菜加工車間早早便忙碌起來,清洗、打包、裝箱、起程,又一車新鮮蔬菜裝車出發。 劉展宏干了十幾年運輸司機,從深圳到香港,是他最熟悉的兩座城市。
【采訪 運輸司機 劉展宏】 一天跑一趟,那要供應食品給香港啊,香港都沒有地方種菜啊,這十幾年來,送內地食品去香港,能讓香港市民吃上放心的食品,挺開心的,辛苦一點也無所謂。
【解說】 穿行在兩地之間的車流,是香港與內地緊密相連的縮影。
【解說/三維】 香港地處中國南部,位于珠江口以東,南臨珠海萬山群島,西與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唇齒相依。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大嶼島、南丫島等260多個島嶼,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750多萬人,地狹人稠。
【解說】 香港山地眾多、淡水匱乏、能源稀缺,淡水、農副產品和能源等高度依賴進口,其中,90%的鮮活食品、80%的用水,四分之一的電力,都由內地供應。
【采訪 原外經貿部三趟快車辦公室主任 金旭】 中央政府對香港的這種血濃于水這種深厚的感情,實際上也是保證了香港經濟的繁榮,所以這幾十年不能說香港的發展是靠著英國,靠著西方人發展起來的,這和那些有些不懷好意的政客們所宣傳的恰恰相反,沒有內地對香港的支持,香港不可能有它今天的這種繁榮的景象。
【解說】 盛開的紫荊花,是香港繁榮昌盛的象征。獅子山,代表香港同胞艱苦拼搏的精神,見證了香港不斷走向輝煌的歷史。 一路走來,香港的發展離不開中央政府義無反顧的支持,離不開內地同胞幾十年如一日用心打造的“生命線”。
【解說】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向全世界宣告將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月,人民解放軍進入廣東,先后解放廣州、深圳。全世界都認為,解放軍很快就會越過深圳河,收回香港。占領香港的英國十分緊張,他們調遣軍隊,加強港內控制。出人意料的是,解放軍在深圳河畔停了下來,大家都猜不透中央的政策。
【解說】 從1955年開始,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多次闡明中國政府對香港、澳門的政策。這年12月,香港大學的中外教授觀光團來到北京,毛主席和周總理在接見他們時說:香港是中國的地方,盡管現在在英國人手里。客人就問:中國政府準備什么時候收回香港?周恩來講道:什么時候收回現在還不好說,但是真理總是要勝利的。他指著在場的一個年輕人說:你將來會看到,來日方長。周恩來還曾在內部講話中說,香港是一個觀測站,是一個氣象臺,是一個交際處。意思是,通過香港可以觀察國際上的政治氣候,接觸各方面的人物。
【解說】 中央雖然決定暫不收回香港,但并未對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置之不理。為了保障香港同胞的生活物資所需,同時也為了打破西方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在內地自身供應極為緊張的情況之下,中央作出了對香港供應鮮活商品的決定。
【解說】 柴建華老人,1952年分配到中國食品進出口公司,也就是后來的中糧集團工作,內地在那個困難的年代保證對香港同胞的食品供應,是她一生難忘的回憶。
【采訪 中糧集團原計劃處職工 柴建華 89歲】 香港是我們的同胞,也是我們國土。港澳需要我們100%地想盡辦法供應。 知道中央的精神,一直關注港澳同胞,我們中國內地的人或者不吃喝少用點也得滿足香港同胞的需要,這是我們應盡的一種責任。
【解說/三維】 20世紀50年代,供應港澳的主要是臨近的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和自治區。隨著香港的人口不斷增長,鮮活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中央政府決定,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也開始向香港供應鮮活產品。
【采訪 原外經貿部三趟快車辦公室主任 金旭】 50年代的時候,香港和澳門人口加起來大概550萬左右。那時候每天需要8000頭豬、800頭牛、10萬只雞。基本上都要吃鮮活生猛的東西,在那時候正好碰上香港澳門那邊發生旱災,香港的副食供應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僅副食不能保證,而且連淡水都喝不上。當時的港英當局向中央這邊寫了信,寫了求援信,希望內地能夠幫助香港渡過這個難關。
【解說】 但到60年代初,對港澳供應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 那時,中國內地遭遇三年嚴重自然災害,糧食大量減產;糧、油和蔬菜、肉類等極度缺乏,城鄉居民均需憑票購買豬肉、糧油,糧食短缺已經危及到內地居民的生活健康。 那時,周恩來總理的臺歷上,每一頁都有關于糧食產量的消息。 那時,每家每戶配給的糧食,人都不夠吃,牲畜飼養等行業更是大受影響。 內地能夠出口的物資越來越少,如果不能保證香港市場的供應,香港只能從東南亞或美國、澳洲等更遠的地方進口,成本變高,必然導致物價上漲,會大大加重香港人民的生活負擔。為了保證香港居民的生活需要,內地想盡辦法收集物資供應香港。
【解說】 王福全,中糧集團原副總經理,他依然記得當年在全國范圍內收集活禽活畜時的情景。
【采訪 中糧集團原副總經理 王福全】 那時候收豬就很困難,你得各家各戶去收。 你可能到這個村里收豬,收了十來頭,那個村收了二三十頭。你得有多少村子才能收這幾百頭,幾千頭是不是,收上來了以后,然后你再把這給湊在一塊。你就想這種數量怎么能有保證呢?
【解說】 內地與香港唇齒相依,在艱苦卓絕的年代,兩地同胞的患難與共更顯得彌足珍貴。 危機過后,供應香港的活禽活畜又充足起來。但一個新的難題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如何降低損傷率、把香港所需的鮮活商品高效、快捷地運往香港市場。
【解說】 相比今日中國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上世紀60年代,中國的公路運輸尚不發達,交通運輸嚴重依賴鐵路。由于鐵路里程不足,列車時速慢,貨車的載重量也低,作為全國經濟的“大動脈”,運力非常緊張。
【采訪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錢立新】 因為鐵路少,五六十年代每個人占有的鐵路是一根火柴棍,中國人多啊,每個人占有的鐵路只有七個厘米。
【解說】 當時的鐵路線上,貨車線路不固定,作業環節多,且沒有專門運輸鮮活貨品的列車,活豬活牛被裝在普通貨車車廂里。牲畜家禽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采訪 中糧集團原計劃處職工 柴建華】 那時候運輸力量也差,活豬,運輸一緊張了給你甩到旁邊了,就在太陽底下,甩到岔道了,活豬死亡率挺高的。
【解說】 運送活禽活畜的普通貨物列車,零散發車,線路不固定,發車時間不統一,運輸時間無法預計。
【采訪 中糧集團原運輸處職工 陸穗峰】 北京好幾個站,那么每站它都得放下來,在下一次火車過的時候再給它掛上再跑,你弄3天了可能才到豐臺,再過5天才到武漢,到7天再到長沙,到那兒也是豬都死了,魚也死了。
【解說】 挨家挨戶收來的珍貴物資,還沒送到香港同胞的餐桌上,運輸過程中就造成了巨大損失。這個問題如何才能解決呢? 1961年11月,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外經貿部、鐵道部和中糧公司,在上海聯合召開會議,主題就是:為解決供應香港鮮活商品運力不足的問題,專為香港同胞開通一趟“專列”。會議一結束,中糧湖北分公司和武漢鐵路局很快就作出一個專用快運方案。 此時,春節馬上就要到來,在這個中華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大家決心要讓香港同胞過好年,吃上充足的鮮活食品。
【解說】 1962年3月20日零時,隨著一聲長鳴,一輛列車緩緩駛出湖北武漢站臺,直奔深圳。 這輛編號為“621”的列車共有30多節專為運載活口改良過的車廂,裝滿了剛出欄的活豬,沿途除幾次加水、補給外,沒有停靠,連續行駛52個小時,在兩天后的22日凌晨4點抵達深圳北站。 在那里,香港九龍海關派駐到深圳海關的工作組經過層層檢驗,確認存活率高達90%,隨后,合格的活豬轉乘汽車去往香港。
【采訪 中糧集團原副總經理 王福全】 香港的接貨人是五豐行,華潤五豐行,實際上五豐行當時它屬于中糧一個下屬機構,接貨以后它要根據市場反應,及時地安排配額供應。
【解說】 在香港,“五豐行”馬不停蹄地接貨、裝車,將活豬直送早市。很快,喜訊傳來:這列鮮活商品,特受歡迎! 有了“621”次快車的創舉,“專用快車”方案發揮出巨大的優勢,經過總結經驗,進一步改良。
【解說/三維】 同年12月11日,另外兩趟鮮活食品專用快車分別從上海和鄭州發出,駛向同一個目的地——香港,車次編號分別是“753”和“755”次。 “621”次列車也改編為“751”次,增添長沙北站,與武漢江岸車站承擔單雙日發車的任務。這樣,就形成了由武漢和長沙、鄭州、上海始發的“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快運貨物列車”,它們“定期、定班、定點”每日開行三趟,因此被形象地稱作“三趟快車”!
【采訪 中糧集團原計劃處職工 柴建華】 我覺得很了不起,以往沒有貨物的車給你掛牌,三趟快車都是貨物,鮮活商品,這個誰能決定?中央不決定,總理不決定,沒人敢決定。
【解說】 建于1909年的老長沙北站,是三趟快車的始發站之一,作為中國南方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它與武漢江岸車站一起承擔著單雙日向香港供應鮮活商品的任務。
【采訪 原長沙北站車間副主任 趙克生】 那個時候的運能極度緊張,開這三趟快車極度地不容易,這個時候國家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說“一保三優先”,保車源,優先配車,有車源以后還要配送選車,優先裝貨,優先掛車,掛運。
【解說】 為了在三趟快車沿途做好服務工作,中糧在京廣和浙贛鐵路沿線籌建了12個服務站,提供上水、吃飯、治療等保障服務。
【解說】 鄭州北站,是三趟快車的始發站之一,也是中國北方供應香港鮮活商品的集散地,當年,三趟快車的755次列車就是在這里進行編組工作。 如今,這座“列車工廠”每天都要將約兩萬四千輛貨車拆解重編,體現著中國鐵路貨運交通的高效水平。 然而,三趟快車剛剛開行的時候,鄭州北站并沒有如今這么先進的現代化編組系統,調度室的編組人員,僅靠著手繪的調度編組表,完成著數量龐大的編組任務。
【采訪 鄭州北站原車號員 劉德正】: 咱們鄭州北站供港物資,主要就是咱們祖國北方和西北的一些物資,在咱們鄭州北站集結,開行到香港去的,這個列車是在咱們北站開車以后,沿途不再進行改編,直達到香港。
【解說】 這些來自中國北方各個省市的貨物列車到達鄭州北站之前,鄭州北站的調度室就會提前了解這趟列車的到達時間,哪幾個車廂裝著供應港澳的物資,這些車廂將會被優先解體、優先編組,按照嚴格規定的時刻開出。
【采訪 鄭州北站原貨運調度員 陳良兵】 為什么叫編,怎么樣編進去。編組就是說一個車輛在開車之前,就要把它組成一輛車,一列,就是一個單個單個的車把它組成一列這就是編組。
【解說】 從山西開來一趟列車,到達編組站后,其中供應港澳鮮活商品的車廂被單獨拆解出來,再和來自祖國北方其他省市的供港鮮活商品車廂組成一列“755”次快運列車,從鄭州北站始發,直達香港。
【采訪 鄭州北站原車號員 劉德正】 這個供港物資列車在咱們鐵路上,在貨車列車里邊的等級是最高的,一般看到這個車次,都會優先組織放行。在鐵路運輸最困難的時期,尤其是在春運,到廣州方向的貨物列車幾乎全停了,只有這一個供港物資能夠順利地通過交界。
〖畫面〗春運
【解說】 “春運”,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名詞。中華民族是最重感情的,因此團圓的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 春運期間也是鐵路運輸一年中壓力的頂峰。這時,鐵路線上的所有貨車幾乎都停下為客車讓道,只有三趟快車依然奇跡般地開行著,車上滿載的鮮活食品,寄托著中國人對家國團圓的渴望。
【采訪 原外經貿部三趟快車辦公室主任 金旭】 每年春運,一看幾百萬人擠到火車上,在這種情況下還能保證香港能夠及時吃到新鮮的東西,保證它的市場供應,對當時的香港人來說,他們都對中央政府和內地的同胞,血濃于水的這種親情關系也都是非常感激的。
【解說】 1964年,鐵道部和外經貿部正式宣布“三趟快車”為“貨車之首”, 要求除特快列車外,所有客、貨車都要為之讓道,在此后的歲月里,三趟快車日復一日,把一車一車的鮮活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送進香港,端上香港同胞的餐桌。 “三趟快車”因此被香港同胞形象地稱作“生命線”。
【采訪 原外經貿部三趟快車辦公室主任 金旭】 香港快車從開始到現在,參與的人上百萬人,常年在三趟快車這樣工作中保證它的貨源、保證它的運輸、保證它的檢疫、保證它的市場銷售,包括保證它的車輛的供應,常年保持在十萬人以上,參與的押運人八千人以上。這個壯舉只有中國才會發生,這個壯舉只有在親情之間才能夠真正體會到。
【解說/三維】 從此,“供應港澳鮮活商品三趟快運貨物列車”體系正式形成,由外貿部“三趟快車”領導小組牽頭,由中糧集團及各糧油進出口公司組織貨源,由鐵道部組織運輸,由五豐行在香港負責銷售,確保供港澳鮮活商品充足穩定,自此成為一項基本政策。
【解說】 三趟快車有力地保障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所需,促進了香港與內地經濟的發展,更加深了兩地情感的聯系。 在香港經濟騰飛的背后,充足的生活物資供應保證了香港的勞務成本長期保持競爭優勢,堪稱香港社會始終保持活力的幕后英雄。 沿著不變的軌道,三趟快車幾十年如一日穿行在神州大地,無論什么困難,都不曾中斷。 這條被無數人用心守護的“生命線”,滿載著內地人民對香港同胞的關心與牽掛,風雨無阻,一往無前。
|
?
?
2020年每月第二周刊載作品目錄
|
月份 |
標題 |
刊載日期 |
|
1月份 |
《解放之戰?天津告捷》 |
2020-01-05 |
|
2月份 |
《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求學之路》 |
2020-02-10 |
|
3月份 |
《遵義會議?沖破封鎖》 |
2020-03-10 |
|
4月份 |
《1959特赦?被俘》 |
2020-04-06 |
|
5月份 |
《周恩來和中共隱蔽戰線?生死抉擇》 |
2020-04-12 |
|
6月份 |
《新中國第一詐騙案》 |
2020-06-12 |
|
7月份 |
《敦煌守護人常書鴻?使命》 |
2020-07-06 |
|
8月份 |
《香港生命線?三趟快車》 |
2020-08-10 |
|
9月份 |
《修筑青藏鐵路?鏖戰雪域》 |
2020-09-08 |
|
10月份 |
《“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世紀之戀》 |
2020-10-09 |
|
11月份 |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歷史銘記》 |
2020-11-09 |
|
12月份 |
《南天雄杰?馮白駒》 |
2020-12-07 |

